鬧劇《抓娃娃》霸屏暑期檔華語電影的無奈之選
在這個盛夏,《抓娃娃》令觀眾們重新思考何謂喜劇,何謂文化。該片不僅在暑期檔以33.26億人民幣的票房奪得冠軍,更引發(fā)了圈內外的廣泛爭議。影片究竟是一場低質的鬧劇,還是華語電影市場的無奈之選?導演陸川的言論與后續(xù)的“賬號被盜”事件恰如其分地映射出這一現(xiàn)象的復雜性。
導演陸川因曾執(zhí)導《尋槍》《可可西里》和《九層妖塔》而備受推崇,但他在社交媒體上抨擊《抓娃娃》的帖子引起了軒然大波。雖然他的團隊隨后解釋稱賬戶遭到入侵,所發(fā)內容并非他本人所寫,但這一系列的爭議卻令影片受到了進一步的關注。令人尷尬的是,頭條安全中心隨即回應了這一事件,認為這簡直是在揭發(fā)陸川自己早已刪除的言論,給導演帶來了不小的“反打”。
可是,無論陸川如何辯解,關于《抓娃娃》的口碑仍然如潮水般涌來,褒貶不一,尤其是他所說的“開心麻花的低質強堿性搞笑片雄霸我國電影市場,是文化的悲哀”更是引發(fā)許多影迷的共鳴。曾有著突破性的喜劇表現(xiàn)的開心麻花,這次是否真的走入了迷途?
影片由彭大魔、閆非、林炳寶編劇,并由沈騰、馬麗等熱門演員主演。在制作成本高達3億的前提下,該片在市場上獲得了令人矚目的票房,但背后的內容與表達,卻顯得愈發(fā)薄弱和無趣。其故事情節(jié)被指責為充斥著“高配版小品”的形式,令觀眾感到一陣陣的不適和無奈。
劇情圍繞沈騰飾演的馬成鋼展開,講述他白手起家,卻發(fā)現(xiàn)前妻生下的大兒子生活優(yōu)渥卻不學無術。為了教育兒子,他選擇了一種極為極端的“窮養(yǎng)”方式,費盡心機地為兒子創(chuàng)造“貧困”的真實環(huán)境,這樣的設定讓人啼笑皆非。但整部電影所展現(xiàn)的滑稽與諷刺,卻往往變得乏味無比。
影片不僅沒有展現(xiàn)出幽默的本質,反而在充斥著低俗笑料的同時,不斷讓人對劇情的發(fā)展感到失望。父母的矛盾與孩子的掙扎被包裝成所謂的“教育”,讓本該富有深意的情感變得平面而無趣。馬成鋼和他的妻子用偽裝與謊言對待孩子,這無疑傳達的是對教育最基本的誤解和扭曲,令人難以捉摸。
值得注意的是,《抓娃娃》中很多場景和情節(jié)直接模仿了經典電影,卻未能給觀眾以啟示,反而落得個“抄襲”的嫌疑。影片中的某些段落讓人感到深深的不適,眾多看似搞笑的元素實則在嘗試侮辱觀眾的智商,這也使得觀眾對于影片的期待和信任逐漸消退。
當馬繼業(yè)終于放棄高考,找到自己的夢想時,影片最終卻以“回家吃飯”這樣牽強附會的方式草草結束,令人感到無奈。這樣的結尾不僅不夠圓滿,反而讓所有人對這部影片的價值產生了質疑,觀眾難免會感嘆:這一切的教育和成長,真的值得如此嗎?
《抓娃娃》的成功背后,是華語喜劇電影在某種程度上的倒退與迷失。雖然票房可喜,但滿屏的俗氣和無腦卻讓人感到一股濃重的悲涼。隨著開心麻花的風格愈發(fā)趨于同質化,越來越多的觀眾對這一系列作品感到審美疲勞,華語電影市場的未來處于岌岌可危的邊緣。
來看,影片《抓娃娃》的成功并非巧合,而是對當前觀眾口味的迎合與反映。華語電影在尋找新的出路時,似乎不得不面對低質內容與高票房之間的無奈選擇。未來,是時候重新審視我們的喜劇理念與文化底蘊,重建華語電影的輝煌了。